北斗聚焦 | 我国实现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北斗授时服务能力获国际认可;中国版“星链”首批卫星将于8月5日发射

来源:今日北斗   4月前   


第一百八十二期

2024/6/24-2024/6/30


★ ★ ★

NO.1

交通运输部:我国实现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

发布会现场 图据国新网


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今年1至5月份,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的船舶1247.4万艘次,日均进出港船舶达到了82000艘次,货物吞吐量达到了75.82亿吨。这些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船舶能够安全高效地航行在江河湖海之上,其背后离不开巨大的航海保障工作,以及在后台支撑海运和内河水运安全工作的很多航海保障工作者。

据介绍,航海保障事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沿海航标从2013年的1.22万座增长至2023年的2.06万座,增长了68.8%,并且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

付绪银介绍,海图服务从以纸质海图为主,发展为电子海图全覆盖并提供在线发布、实时的更新服务,2023年发行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达到492万幅;还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建设水上安全通信网,作为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海上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积极推进4G/5G建设和卫星通信应用,持续提升卫星宽带数据通信能力。到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海保障体系,实现了沿海港口航道“一图覆盖”,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网贯通”。

我国作为国际航标协会、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的理事国,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按照国际标准,为航行于我国管辖水域的各国船舶提供导航服务;推动北斗卫星加入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搜救系统,这也是继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之后的第4个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增强了我国全球遇险搜救的服务能力。

来源:红星新闻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郑顺顺

图源自国新网


★ ★ ★

NO.2

北斗授时服务能力获国际认可


记者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张爱敏介绍,全球通用的标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UTC),由BIPM负责组织产生、保持与发布。全世界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参与BIPM组织的国际原子时合作,通过基于卫星的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实现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的400多台原子钟之间高精度比对,经加权平均、频率校准、闰秒调整等操作产生UTC。BIPM每月发布时间公报,公布世界各国保持的标准时间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播放的标准时间相对于UTC的时间偏差。各国时间频率实验室依据时间公报公布的时间偏差调整本地标准时间,保持本地标准时间与UTC一致,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标准时间的统一。

卫星导航系统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使用性价比最高、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行各业的授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和欧洲GALILEO等。多年来,BIPM时间公报仅发布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的授时偏差,中国北斗未列其中。也就是说,在过去,全球用户通过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获取的标准时间,经BIPM时间公报可溯源至UTC,而通过中国北斗获取的标准时间,缺乏国际互认的溯源途径,不利于中国北斗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授时服务。

张爱敏表示,为提升北斗授时量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障时间量值的国际等效和国内统一,中国计量院将进一步加强与BIPM及国内相关技术单位的合作与沟通,持续提升北斗授时监测评估能力,进一步推动北斗国际化应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 ★

NO.3

中国版“星链”首批卫星将于8月5日发射 商业航天迎来快速发展期


“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将于8月5日在太原举行,这意味着中国版“星链”即将闪耀星空。“千帆星座”计划即“G60星链”计划。根据规划,一期将完成发射1296颗卫星,未来将打造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的组网。

当前,商业航天竞争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释放,正推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东方证券认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真正的元年,产业链开始成熟,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需求逐渐明确。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续GW星座和G60星链有望逐步进入招标期和密集发射期,卫星产业链正式迎来发展机遇期。上游空间段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环节率先受益,其次是地面段网络建设设备和应用终端。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供应商。


来源:财联社


★ ★ ★

NO.4

中法联合研制的首颗天文卫星成功发射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22日15时0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天文卫星。该卫星是中法两国联合论证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将对伽马暴研究等空间天文领域科学发现发挥重要作用。

中法天文卫星配置了由中方研制的伽马射线监视器、光学望远镜和法方研制的硬X射线相机、软X射线望远镜4台科学载荷。

伽马暴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除了宇宙大爆炸以外的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伽马暴涉及从恒星、星系到宇宙学等天体物理学中的多个领域,并与这些领域中的多个天体物理问题直接相关。伽马暴也与很多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有关,对伽马暴进行深入地观测和研究将有助于帮助人类解决基础科学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在航天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2018年中法联合研制的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搭载法国氡气探测仪着陆月球背面,此次中法天文卫星项目的成功实施也是中法航天领域深度合作的卓越典范。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未、王豪、许琦敏

图:受访者提供


★ ★ ★

NO.5

华为举办全球5G-A商用领航计划发布会,与全球领航运营商达成六项共识

华为联合运营商发布5G-A商用领航计划


在2024 MWC上海期间,华为举办以“先锋引领,共赢5G-A时代”为主题的全球5G-A商用领航计划发布会。中国三大运营商、香港HKT、阿联酋du和阿曼电信等全球5G-A领先运营商参会,共同探讨实现5G-A网络的高质量发展,抓住智能时代机遇,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在“共赢5G-A元年”的主题演讲中表示:“5G-A是确定性的产业路径,一方面可以保护已有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拓宽商业边界。面向2030年,全行业需要持续推动5G-A技术的增强,推进5G产业健康发展,让5G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全面实现5G改变社会的愿景。华为期待与产业界携手,共建5G-A健康生态,共推5G-A标准升级,共享5G-A发展红利,引领智能世界加速到来。”

为了有效发挥5G-A显著的代际能力,推动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华为携手5G-A运营商举行5G-A商用领航计划的发布仪式,达成六项共识,将携手从“领航运营商聚力”、“打造领航城市”、“升级经营模式”、“驱动业务创新”、“高质量建网”、“共推生态繁荣”六个方面共同推动5G-A发展。

面向未来,华为将在网络、商业、生态等领域持续助力运营商开拓创新,构建5G-A时代差异化竞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数智化升级,引领智能世界美好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 ★

NO.6

我国5G基站总数全球占比达60%


2024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6月26日开幕。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5月底,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总数达383.7万个,全球占比达60%,中国5G用户数占比超过50%。

当前,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会上表示,我国组织产学研用各方,推动5G技术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超前布局5G-A、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4K/8K高清视频、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目前5G应用案例数累计超9.4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已实现规模复制。“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1.3万个,建成一批5G工厂,为全球制造业可持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最新发布的《中国移动经济发展2024》报告预测,今年年底,中国的5G连接数将突破10亿大关,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5G连接将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围绕进一步推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赵志国表示,要共促技术创新,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系统布局5G轻量化(Red Cap)、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加快推进商用部署。

他同时表示,要共拓发展空间,持续释放融合创新潜力。面向工业制造、能源矿山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应用模式成熟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加速复制推广。积极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有序推动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技术部署应用,更好匹配万物智联、高端制造场景。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记者郭倩


★ ★ ★

NO.7

中国首次实现5G网络海上规模化连续覆盖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获悉,6月26日鲁辽航线海域5G网络正式投入运行。以后乘坐鲁辽海上航线的旅客们在船上可顺畅使用手机。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实现5G网络海上规模化连续覆盖。

以烟台—大连、烟台—旅顺、龙口—旅顺等航线为代表的鲁辽海上航线,航程超过150公里,是连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客货运的水上黄金航线。以往鲁辽航线海域传统通信网络不连续、信号不稳定,海事部门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创新5G基站部署组网方式,研发船舶高效网络接入设备,扩大通信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信号稳定性。

目前鲁辽航线海域5G网络覆盖海域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不仅提升旅客的乘船感受,航运公司还可通过视频等多方式及时掌握船舶状态,确保航行安全。

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 杨哲:下一步,我们将吸收、借鉴鲁辽航线海域宽带网络建设经验,加速推进渤海海域宽带网络建设。力争于2027年底前实现渤海交通宽带网络全域覆盖,打造渤海交通宽带网络内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唐颖 宋建春 李志超 张鹏 烟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