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聚焦 | 我国加速攻关下一代北斗系统技术;我国突破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工信部等十四部门: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来源:今日北斗   18天前   

第二百一十期

2025/1/13-2025/01/19

△点击页面右上角“…” 选择 “查找页面内容”  搜索【一周快报】,即可跳转到新版块


★ ★ ★

NO.1

深空深海全覆盖!我国加速攻关下一代北斗系统技术


根据去年底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将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新的一年,科研团队究竟在进行哪些核心技术攻关,下一代北斗系统又将拥有哪些新的硬核本领呢?

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对去年刚刚发射组网的北斗三号的两颗收官星进行在轨监测。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李绍前:现在这两颗星,我们是刚刚完成了卫星的在轨测试,现在星上所有设备的状态还有指标都是很好的。

北斗三号卫星星座由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组成。最新发射的两颗北斗三号收官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在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北斗规模应用的同时,将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副总指挥 科研管理部部长 沈苑:下一代星间的互联互通是我们北斗系统要持续去增强的一个能力。另外星上的时频,也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制高点技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方面来进行相关验证的工作。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 林宝军:现在正在测我们更高精度的原子钟,目前看效果还不错,新型的原子钟在天上已经锁定了,我们已经当主钟在用了。整个新型的星间链路现在也已经建链了,正在按部就绪地做,做好了之后可以为北斗四号作基础。


来源:新华社

本文作者:央视新闻客户端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 ★ ★

NO.2

工信部等十四部门: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1月17日发布《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IT之家注:下文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聚焦信息通信新技术,通过国家、部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应急通信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推动跨运营商应急漫游、无人机空中通信、室内定位导航、地下空间信号增强等适用于极端场景的重点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应用,满足应急通信能力现代化升级演进需要。

《意见》提出研发推广新型应急通信装备,面向极端场景,制定重点装备研发清单,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用好各类项目渠道,设立专门科目支持应急通信高端、新型、适用装备研制。重点加强无人空中载体装备、全地形车、高空基站等高机动性装备,应急专网融合终端、背包基站、微波 / 散射通信装备等轻量化便携装备,适应严寒、密林等极端条件装备以及更适合基层使用的易操作高可靠性设备研发推广。

通信管理部门与应急、电力、地面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健全协同保障机制。强化能源保障协同,为重要通信设施、应急通信无人航空器、车辆装备提供优先电力等能源供应。强化运输保障协同,为应急通信队伍装备、运输车辆提供必要通行和物流保障,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开辟应急通信无人航空器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强化力量投送协同,极端场景下将应急通信人员、装备作为首批力量响应出动,通过空中投送、地面徒步、摩托化机动等方式投送至受灾区域。

基层应急处置部门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要强化天通卫星电话等通信装备配备,确保紧急情况指挥通信畅通。推动易灾乡镇、行政村、国有林场强化天通、北斗短报文、应急专网融合终端等小型、易用装备预置和维护。加强卫星站、卫星终端等通信设备在船舶、海上设施的配备,提高海上通信能力。


来源:IT之家

图源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 ★ ★

NO.3

全球首创:我国突破手机直连卫星通话


中国电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最新宣布,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让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成为现实,填补了全球空白,为在无人区等信号盲区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通信保障。

这项突破性的技术,由中国电信携手华为等企业,历时两年多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最终实现普通智能手机无需换卡换号即可通过卫星网络与世界相连。

研发团队克服了智能手机内部空间有限的挑战,成功将卫星天线内置于手机中,摒弃了传统卫星电话外置天线的“小辫子”设计,通过优化主板布局、增加天线数量等方式,弥补了内置天线发射功率不足的问题。

针对同步轨道卫星距离远、信号弱的问题,团队并没有选择提高信号功率,而是巧妙地降低信息速率至 800 比特 / 秒,并在语音编码和自适应机制上进行优化,确保了网络流畅和话音质量,实现了智能手机与卫星的稳定连接。

此外,团队攻克了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协议不统一的难题,完成了 165 万余字的协议新编、修订和补充工作,实现了天通系统与地面基站的无缝切换,用户可以使用原卡号进行卫星通话和短信收发。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在实测过程中,研发团队历经 15 个月,行程 3000 多公里,走遍罗布泊、羌塘、漠河边境等信号盲区,进行了反复测试和优化,确保了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来源:IT之家

图源:中国电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


★ ★ ★

NO.4

新版安全技术规范发布 电动自行车将增加北斗定位功能


记者13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防范非法改装方面,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此外,通过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关键安全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电动自行车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并完成检测和认证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新标准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同时,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便于符合旧标准电动自行车的消化。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加大新标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本质安全水平。


来源:人民网


★ ★ ★

NO.5

浙江首颗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1月17日12时7分,由台州湾新区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制造的浙江首颗海洋卫星——“蓝碳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蓝碳一号”卫星是浙江省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监测研制,聚焦浙江省入海水系和河口、海湾、近海的水质遥感监测,以及入海排污口遥感巡查等需求,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该卫星基于时空道宇自研卫星平台,具备长时在轨自主运行能力,平台载重比高,全重66公斤,载荷重量约30公斤,平台通用性强,可兼容通信和遥感载荷,且具备多星组网能力。”时空道宇卫星平台负责人吴志华说。

根据计划,第二颗与第三颗浙江海洋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至2026年交付使用。三颗海洋卫星组成星座组网后,可实现对我国沿海省市海岸带10米分辨率、每天三次的遥感巡查,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遥感监测能力。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许峰


★ ★ ★

NO.6

南极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网速近百兆


快科技1月14日消息,据报道,我国南极中山站首次实现自主卫星网络通信。

在南极这一极端环境中,由于地面光纤等基础通信设施缺失,所有通信活动均需仰赖卫星网络。卫星在此扮演着如同家庭路由器般的角色,而卫星网络则好比Wi-Fi,其带宽大小直接决定了网络速度的快慢。

以往,中山站的网速仅为8兆,这对于站内80至100名科考队员而言,显然显得捉襟见肘。这样的网速条件仅能勉强支持队员们浏览文字类网站,与国内的同事沟通也主要以发送文字信息为主,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然而,近日中山站成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首次实现了高速网络通信。网速飙升至近100兆,这一质的飞跃,犹如从2G时代跨越至4G时代,为科考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此外,南极卫星网络通讯系统还巧妙地借助了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Intelsat卫星,将来自南极的信号传输至上海电信卫星地面站,再经由专线接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网络系统,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广域网络。

这一系统不仅具备上网功能,还能实现语音通话、传真发送以及数据的实时传输,极大地提升了南极科考的通信效率与数据处理能力。


来源:快科技


★ ★ ★

NO.7

黄山电信移动微型卫星基站提升应急能力


本报讯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提升应急抢险能力,中国电信安徽黄山分公司在总结历次应急抢险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移动微型卫星基站。该基站体型小巧、功能灵活、高度集成,适配现网中各类站点在多场景下接入,可通过卫星传输开通现网RRU,提升基站容错能力,快速高效恢复受灾区域通信。

移动微型卫星基站具有三个优点:一是范围容量再提升,在灾区现场“三断”的场景下,可为半径2000米(受基站高度及地理环境影响)内100~300个用户提供10个小时左右通信能力,大大提升应急通信范围与用户容量;二是迁移续航更高效,该基站由卫星便携站、微型可移动基站组成,两个部件内的电池皆支持插拔式更换,其中卫星便携站电池可支持热插拔,基站整体3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工作,续航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开通保障更灵活,开通速度快,在BBU内置数据不作更改、天气较为理想的情况下,10分钟即可开通应急基站,为保障灾区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黄山电信将持续迭代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卫星、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辅助强化应急抢险通信能力,提升网络维护效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汪劼 陈文雄 江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