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箭北星,中国商业航天正加速进入轨道
在过去的90多天内,商业航天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
SpaceX成功用一枚火箭送60颗卫星升上太空; 载人龙飞船顺利升入太空; 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 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发布《“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
这些事件让商业航天企业受到密切的关注,同步而来的政策和市场,给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带来了不少的机遇。
以卫星互联网产业为例,随着近几年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投入,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在筑梦太空的道路上越走越快。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商业发射的市场上,逐步有了话语权。其中不得不提有着“火箭街”之称的北京经开区,全北京约四分之一的民营航天企业进驻在此,这里成了卫星互联网的助推器。
除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政策的推动也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推手。
而商业航天企业争夺的卫星互联网,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卫星平台的通讯载荷,把基站搬到太空,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接收后,卫星再把信号投射到地面终端,由此形成的三位一体的通讯网络。
目前来看,卫星互联网可以通过星座组网的方式,实现全球网络覆盖,网络信号弱和覆盖差的现象将有极大程度地提升。此外,也可以让网络基础建设和投入大幅度降低。
正因为太空的可用轨道有限——截至目前,中国星座计划中组网数量在30颗以上的低轨卫星项目已达10个,项目规划总卫星发射数量达到1900颗。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57000颗低轨卫星,而低轨道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
因此太空资源争夺战就显得异常激烈,从制造火箭送卫星上天,到卫星平台制造,卫星通信载荷制造,相关协议制定到最后的运营和服务,一整个产业链都是需要发力的部分,同时也是对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
截至目前,我国的航天企业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 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80t推力)成功完成100%推力100秒试车; 蓝箭航天的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完成了控制系统与发动机匹配验证,突破泵后摇摆技术。
据了解,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在技术研究和商业布局上也按下了加速键:
星际荣耀继续进行JD-1变推力试车、摇摆试车、发动机整机振动模态试验、发动机各类边界试验、发动机寿命与可靠性摸底试车等地面试验,并通过星际荣耀自主研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双曲线二号一子级百公里垂直起降试验,全面掌握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蓝箭航天的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力争今年底具备出厂能力,随后择机发射。 星河动力将在完成“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首飞技术验证后,再发射一到两枚火箭,逐渐形成规模化商业发射; 九州云箭公司正在推进10吨、65吨两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今年下半年将完成两型发动机的试验点火和产品定型测试; 深蓝航天首款商业火箭产品“星云-1”,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程设计和产品投产相关工作,预计下半年开展垂直回收试验,目前回收试验箭产品已经完成分系统地面试验,进入总装测试。
正如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发布《“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里所提到的,卫星互联网瞄准的市场,是未能实现互联网覆盖的30亿人口的市场。除了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外,海洋作业及科考、航空等,都是卫星互联网的重点应用领域。单是为地广人稀的地区、航空器、远洋船只、科考探险等场景提供价格可负担的通话和宽带接入服务一项,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能达到300亿美元以上。
如政府通信与应急响应体系、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地面车辆交通互联等领域,包括机载应用、船舶运输、农业、渔业、林业和水利等,都是卫星互联网可以聚焦的细分场景。
商业航天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撬动,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融入遥感工程、导航工程,成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主要一环。民营航天企业正蓄势待发,加速进入太空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