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排星布阵”!北斗收官之星测试完成,产值预计超4300亿元
6月23日,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后,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在轨测试,测试结果全部合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实现全球组网。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
30年磨一剑
从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启动,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现在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陈斌表示,作为北斗三号控制分系统的设计师,他们要在卫星发射前,排除上百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多种故障预案。
陈斌试验室内间桌子上,摆放着中央管理单元、太阳敏感器、陀螺等十几件产品,与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卫星控制分系统完全相同。它们与模拟器结合形成与北斗三号完全相同的操作环境。这里不仅可以验证故障预案可行性,一旦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任何故障,这里还可以马上复现、找到问题并进行解决。
2020年6月23日,10点08分,星箭分离70秒后,太阳帆板自主展开,陈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6月30日下午,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通过5次变轨,经历8天的长途跋涉,最终进入36000公里的圆轨道,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
太空虽然广袤浩瀚,但很多频率、信号资源却有时限。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任何国家申请扩频码的数量是有时限的,如果未在规定的日期前使用,便有被收回的风险。
负责“收官星”整星十几个系统、几百台单机质量的总体把控,让聂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需要争分夺秒,确保卫星在特定时限内,达到特定的轨道位置。从工程伊始,聂欣他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这场意义非凡的马拉松。
漫漫北斗路,家人的支持、科研人员们的全身心投入,让谢军、聂欣和千千万万个北斗人一样,一路披荆斩棘,为北斗卫星保驾护航,北斗的梦想,正在新一代工程师手中缔造。
聂欣表示,各个导航系统都具有兼容性,北斗卫星数量越多,意味着在定位过程中所占权重越大,所能提供的定位精度越准确。在一款可以测试实时收到卫星信号的手机应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以及日本准天顶卫星QZSS系统,而北斗卫星数量最多。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6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5.1万辆邮政快递运输车辆、1356艘部系统公务船舶、8600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系统。在首架运输航空器上也安装使用了北斗系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产业核心产值为1166亿元,在总产值中占比为33.8%。目前,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的完成,未来,我国卫星导航市场的产值预计将超过430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