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快与北斗等新技术融合 电力新基建拓展场景化运用
随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拓展相关应用。其中,在电力行业,根据相关规划,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依托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将在今年年底前建设1200座电力北斗基站,组成电力北斗精准时空服务网,为全域电力用户提供厘米级实时定位、毫米级事后定位和纳米级授时服务。据了解,这不仅是电力领域深化应用北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加快“新基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电力北斗精准时空服务网
电网安全生产和业务管理与时间、空间息息相关,北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智慧变电站中的巡检机器人、输电线路上的巡检无人机需要北斗系统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 电力设备状态分析、电力调度中的时间同步需要北斗提供授时授频服务; 无公网覆盖地区的用电信息采集也需要北斗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
比方说,近日在福建厦门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建设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帽就是集成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模组的安全帽,具有一键拍照实时上传、紧急状态自动报警、一键求救、照明等实用功能。
具体而言,在“北斗+电力”融合发展方面,
米级定位应用主要包括电网公司生产和公务车辆管理、电网资产定位等场景; 分米级和厘米级定位主要应用在输电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变电站机器人自主导航、作业现场安全监管等业务领域; 事后毫米级定位主要应用在输电线路塔基沉降和线路走廊地质灾害监测方面。
在电网调度上,时间同步精度直接影响着电网设备统一调控,尤其是在新能源并网方面,纳秒级的时间同步可以使并网电力的相位角差大幅减小,提升输电效益。
当前,随着“北斗+电力”的融合发展以及“多站融合”等项目建设,加上体制机制、政策、商业模式等不断完善,电力北斗精准时空服务网的服务对象将不断外延至石油石化等能源细分领域,甚至服务能源以外的行业。
支撑“新基建”融合发展
例如,河南境内所有特高压站点近日全部进入5G时代。基于5G网络的大带宽特性,可在站内任意位置部署设备状态监控、作业管控等视频终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运行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利用5G超低时延网络,可进行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单兵创新升级。
在能源电力领域,人工智能与5G、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将带动能源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为生产运行、企业经营管理等能源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奠定基础。电力人工智能与电力运检、安监、营销、基建、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参与能源电力互联网创新生态建设,不仅将优化电力生产服务各环节,还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能源电力转型升级。
在宏观层面,作为“新基建”主要支撑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方面作用突出,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创建智能经济新形态等方面潜力巨大,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