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铁军谈北斗精神: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

来源:新民晚报   2020-09-22 15:22   

“我们为北斗的功能性能做加法,为误差噪声做减法,为密集组网做乘法,给个人得失做除法。

 

图源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01


锻造出北斗“铁军”

 

全程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卫星创新院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龚建村动情地回忆:“2009年起,卫星创新院开始参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累计承研14颗卫星,在轨12颗。”

 

从关键技术攻关,走到试验卫星工程,再来到最简单系统建设、基本系统建设……卫星创新院的北斗人尝遍了酸甜苦辣。他们牵头完成11项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成果得到全面应用:

  • 他们成功研制导航卫星专用平台,确定了Ka星间链路、新型导航信号等重要体制;
  • 他们积极建设北斗三号卫星在轨支持中心,目前在轨技术支持系统第一期项目已完成实施……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引领着卫星创新院的航天人不断前行,在无尽的苍穹深处探索未知。据了解,卫星创新院近五年里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型号任务,除了北斗外,还有广为熟知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我国首个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太极一号”……这些创新成果4次出现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中,也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墙上的一句标语。目前卫星创新研究院在研22种型号,67颗小卫星,正逐步成为我国微小卫星领域的核心力量。据院长龚建村介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接下来会继续坚持微小卫星设计、制造和应用协同发展,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微小卫星创新研发平台。

 

02


核心器部件完全自主可控

 

11年前的9月,卫星创新院副院长林宝军从北京“转场”来到上海,开始担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首发星的研制工作。至今他还清晰记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记者会上的一段评价:中科院的加入,有力推动了导航技术的跨越发展,优化了工程管理,给惯性航天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导航理论。使北斗的目标从‘保三争二’,改为比肩超越GPS。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创建了吨级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抢占了导航制高点,掌握了Ka相控阵星间链路。”林宝军自豪地介绍。“更重要是,我们实现了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彻底扭转了卫星关键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图源丨解放网


参加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林宝军写了一首藏头诗:

自主铸就北斗星
创新擘画玉汝成
开放彰显乾宇志
融合时空谋共赢
万众抗疫同舟济
一心相异退群声
追求普惠华夏愿
卓越湛卢献和平

 

藏在每句开头的正是是新时代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我们开始做北斗的时候没有想‘卡脖子’的问题,不管是否被‘卡脖子’我们都要自己做。立足于国人自己的技术把北斗完成,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这是林宝军给众多北斗人说的话!

 

03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张设计师2018年的航旅线路图,将不少人的回忆拉回了为北斗建设冲刺的日子。那年,这名北斗人累计飞行98次、飞行里程12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最忙碌的一段行程在国庆假期,短短三天里,从西昌到上海做试验,晚上就在实验室沙发打了个盹,第二天搭乘最早的航班奔赴西安汇报试验情况,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回到西昌继续在发射场的工作,而这三天总共就休息了5个小时。

 

图源丨航天面面观


时光再往前回到2014年,当时位于西安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星间链路测试场区还没有建好,就迎来了第一批测试人员。没有厕所、没有桌子,连睡觉都只有硬木板。场区里唯一的一条泥泞道是车子和人生生蹚出来的。“卫星创新院北斗团队这十年的历程,很多时候也像这个场景:方法和途径是走出来、实践出来、探索出来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王丹说,没有那么多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的只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