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陈芳允先生

来源:今日北斗   2020-10-09 17:06   


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陈芳允

 

2020是我国的航天大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并开通、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工程、嫦娥五号等等。其中,横跨二十载的巨大工程,北斗系统的完美成功更是拉开了我国航天新时代的大幕。

 


北斗工程的一系列成功,都不能忘了陈芳允老先生。作为北斗系统工程的奠基人之一,陈芳允老先生推动了我国北斗以及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01


1916年,陈芳允出生在黄岩县城关后巷陈家大院。

 

18岁后,陈芳允以出色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并在一年后转到了物理系。在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陈芳允发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实用无线电课,并在毕业后来到了当时的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工作。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陈芳允第一次接触卫星研制的工作。当时陈芳允负责的是卫星测量总体技术,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不仅取得了成功,还为后来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3年,美国率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1986年,基于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陈芳允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共同起草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提交给了邓小平同志。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至此,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公布于世。

 

据资料显示,在“863计划”提出后的15年间共获得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万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02


在上述“863计划”前,陈芳允还基于国情,提出了双星定位设想,即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实现定位要求。

 

双星定位的设想在1989年演示成功,成功实现了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双星定位的方案还于1994年成为了北斗一号系统的主方案。

 


2000年10月,随着2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而这一切,准确来说是北斗一号的起源,就来自陈芳允创设性提出的“双星定位”设想。

 

03


与北斗二号系统以及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过程一样,北斗一号系统同样遭遇了建设过程中的瓶颈。

 

就在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立项启动不久,如何对信号“快捕精跟”的难题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结结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系统继续研发的道路。如何破解“快捕精跟”,决定了北斗一号工程的进展以及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后的性能。

 

当时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提出了将当时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卫星信号处理领域,提出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一崭新的技术路线。面对这一崭新的技术路线,陈芳允、孙家栋、李祖洪、谭述森等几名专家对新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坚决的支持。最终,科研团队于1998年测试出了第一批“快捕精跟”的数据,完美地解决了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的难题。

 


纵观陈芳允先生的一生,除了在两弹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搭建了第一代的北斗系统,迅速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惜的是,陈芳允先生并未等到北斗一号系统卫星的成功发射便离开了我国航空航天的战场。

 

“求新服务不爱名,惭愧国人赶超心”正如陈芳允先生所提到的,北斗人在诸多的挑战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攀越的“大山”,在航天史上筑造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