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面基站,北斗如何实现全球导航?

来源:今日北斗   2020-10-09 17:08   

前段时间,外媒的一篇名为《中国失去进入澳大利亚航天跟踪站》的文章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的传播,也在国内激起了不少舆论的水花。要真讨论起这座合约到期后不再给我国提供服务的卫星站的作用。坦诚地说,假若真的失去这座卫星站,对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的影响极为有限。

 

01


实际上,在我们的北斗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关于如何解决无法在全球建立众多地面站的情况实现全球运行和服务的难题。造成这个难题的原因很多,有政治、商业、技术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

 

幸运的是,我们的北斗系统工程建设或者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之初,便始终奉行着“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弥补地面上一些设备缺失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应对措施。

 


因此仅仅失去一个地面卫星站,确实问题不大,何况是一个接近7年没有使用过的卫星站。而且,我国在基里巴斯也有卫星站,利用地面、远望系列测控船队以及中继卫星的三者联合,也可以保持测控系统的运作。

 

02


回到北斗系统,北斗三号如果要实现全球运行以及服务,那么逐步在全球建立地面站以及北斗创造性的星间链路是关键。

 

众所周知,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以及用户部分这三部分组成。其中地面控制部分包括了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以及通信和辅助系统。而卫星站作为地面测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导航系统全球运行的地面设施。

 


然而与GPS覆盖全球的地面段相比,我们的北斗系统在巴基斯坦老铁建成了首个北斗海外监测站后,一直往后关于全球建站的消息都并不多。考虑到全球建站的难度以及现实性问题,使用别的方式代替建站实现全球运行和服务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个替代的技术,便是星间链路技术。

 

03


发展星间链路技术是因为按照传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众多地面站。但这个要实现并不实。因此北斗系统首创Ka频段星间链路,创造性地提出高效解决方案。通过星间链路,所有在轨北斗卫星连成一张大网,实现北斗“兄弟”手拉手。

 

星间链路是我国北斗实现导航星座自主导航的核心,是提升卫星导航系统自主运行能力的关键。我国对于星间链路和自主定轨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理论和仿真实验分析。

 


2015年,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星间链路载荷在北斗试验卫星上首次亮相,对建链方式、测距精度和数据传输时延及效率等多项内容进行了实验验证。在频率选择上,北斗星间链路通过高-中轨、中-中轨卫星链路和星-地(地面锚固站设备)链路,实现“一星通,星星通”。

 

而有了星间链路,在轨的北斗导航卫星便可以成为移动的观测站,能够极大地弥补监测站分布局限性和稀疏性对星座精密星历确定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星间链路的技术还有着多种利好:

  • 提高导航星历的更新频度:自主导航直接利用星间测量和星载处理更新导航星历,减少了星地之间数据传输环节;
  • 提高导航系统的可靠性:星间测量的高可见性及测量频度,可有效提高卫星可监测弧段,增强系统完好性监测能力。

 

一路走来,北斗系统建设过五关斩六将,崎岖坎坷、步步惊心,也打造出了北斗这样一个可以完全独立使用的自主导航系统,即便没有全球建站,即便全球建站难度大,即便国外的卫星站会随时取消合作,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技术实现全球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