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商业航天:要优势也要破局
01
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北斗产业
四川省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大省,在卫星导航发展方面表现出色。目前,四川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其良好的发展基础,得益于以下四方面。

四川拥有国内领先的北斗教学科研实力,北斗教学资源丰富。电子科大、四川大学、中国电科10所、29所、30所等单位在卫星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十分雄厚。
多家实力强的企业集聚四川。从事北斗方面的川企包括振芯科技、九洲集团、天奥电子、华力创通、盟升电子等,相关航天外测、北斗授时,卫星载荷、星间链路,密码算法等产品全国领先。根据公开信息,去年四川省北斗产业规模达到了150亿元。
四川布局北斗产业园,发展北斗产业。成都拥有全国5个北斗产业特色园区之一,同时成都、绵阳分别是全国首批实施北斗综合示范应用的10个重点城市之一。四川还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技术领先的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02
卫星遥感产业现雏形
目前,成都还没有卫星遥感方面的龙头企业,因此这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且省内缺乏商业航天支持政策,卫星遥感产业发展仍在路上。细究原因,成都的卫星遥感产业困境在于:遥感资源稀缺;常年阴雨天气造成的“地狱级”高质量数据获取难度;数据共享存在壁垒等。
因此,卫星遥感产业急需破局。
幸运的是,成都本地航空、加工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配套较为齐全,且有国星宇航等川企在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具备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土壤。根据公开信息,四川省力争到2023年卫星遥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另外,去年6月成都发布的《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对核心技术攻关、实验室建设等给予资金补贴与支持。这不仅能鼓励更多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还能推动包括遥感卫星在内的航空航天产业进一步发展。
03
未来四川如何发展航天产业
当前,四川具有较为完整的空天产业链;人才资源相对丰富,大量来自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院所的高端人才驻留四川,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也能提供持续的人才输出;且四川省在应急通信、森林防火监控和地质灾害健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因此,航天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四川省航天产业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设。
大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建设,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现代数字城市底座等新型基础设施。启动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构建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创投机构、孵化平台等入驻科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