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毕业生帮美帝破解北斗事件”纯属造谣!!!

来源:今日北斗   2016-01-04 15:49   

导读:近日,小编收到不少读者对《清华女毕业生帮美帝破解北斗》一文给予求证的信息。小编看后不禁心里暗骂:我靠,又来!一则五年前的消息,已不止一次因社交媒体传播带来“延时爆发”,事件也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居心叵测的幕后操手是唯恐天下不乱还是另有企图?懂的人自然是明白的,身为传播正能量的我当下就不泼妇骂街了。作为媒体,我们有义务为迷在局里的小伙伴还原事件的真实性,今日北斗在上一年7月18日已对该事件进行辟谣,现在有必要再说三遍,造谣、造谣、造谣!


解读1-1.jpg

高杏欣获得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


清华女生本科毕业生高杏欣到底是何方神圣?


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科毕业的女学生高杏欣。这位女生从2006年开始发表的一系列论文——2005年,欧洲首颗“伽利略”导航试验卫星升空,其信号在2006年1月激活后,这位女生所在的实验室捕捉到其发送的信号,并随后解码了其信道编码规则。此后,在2007年北斗卫星升空之后,她又重复了这项学术工作,在斯坦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破解了我国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随之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


而消息传到国内,一石引起千层浪,招来骂声一片。有人称她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过北斗项目,她在美国的研究是吃里扒外的汉奸卖国行为。除了网上的传言,她在清华是否参加过北斗项目不得而知,但就北斗的学术高度而言,作为本科生参与并掌握核心机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若她在美国的研究真的破解了我国军事机密,美国想必会对此严格保密,在未来的军事对抗中拿将出来,一定可以搞我们个措手不及,不太会像现在这样高调公开,从而让我们提前防范。


那高杏欣的研究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无线电传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单是手机信号,就分电信、联通、移动。如果你用的电信手机却连上了移动的信号,并不是升级了,而是悲剧了,意味着你接到的都不是打给你的电话了。在这种情况下,传输一般会采用成对的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让通信不受“噪音”的干扰,顺利地传递给接收者。简单地说,北斗卫星用编码器将通信编码进行有规律的加工,使得拥有译码器的设备能从各种干扰中,通过这种规律性准确地挑选出北斗所发出的信号。


我们从卫星信号说起,卫星要对信号按信源编码+加密编码+信道编码的次序进行处理,其中信源编码的作用是使用更精炼的符号来携带更多的信息,加密编码的作用当然就是加密了,信道编码的作用是将前面已经生成的码处理成更适应信道传输的码。卫星使用电池工作,发射功率不可能很大,加上其距离地面成千上万公里,信号传到地面时功率会衰减到很小,甚至会被淹没在背景噪声之中。那该如何保证接收端能正确接受呢?关键就在于信道编码,导航卫星普遍采用了扩频技术,即用一个扩频码序列代表原码中的“1”,用它的反码代表原码中的“0”,这个扩频码序列被称为码片(chip)。地面的接收站收到信号后,按照预定的编码次序的反序进行解码,这就好比下床时按先内衣后外衣的次序穿衣服,上床时就要按先外衣后内衣的次序脱。解码过程中干扰随着码片长度的增加,信号增强噪声抵消的效果就越发明显,实际中的码片长度会成千上万。由此可以看出,序列越长,接收效果就越好。


北斗二代并不是高杏欣的第一个破解目标,伽利略系统的首颗试验卫星于2006年1月被激活后,在几个小时之内,她就与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一道捕捉到了三个波段上的信号,并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破解了信道编码,对北斗二代M-1卫星的破解,更多的是上述工作的重复。她和她的团队使用了斯坦佛大学的GNSS监控站对北斗信号进行了观测接收。卫星信号经过长徒跋涉后衰减很大,到天线那里的功率就只剩下区区10-16W了,虽然斯坦佛GNSS监控站很先进,可以把信号放大300多倍,但信号还是会弱到无法识别。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高端的设备都识别不了,那丁点大小的用户机是咋识别的呢?原因就在于合法的用户机里有前面说的码片序列,与带扰信号进行逐位相乘再相加后,可以大幅度的放大信号和抵消干扰。作为破解者,高杏欣并不知道这个码片序列(事实上这个码片序列正是她想要知道的),那她会怎么办呢?她采用的是相同码片累加法,从很长的接收序列中找出相同的段落,然后对齐累加,原码片部分正正加得更大的正,负负加得更小的负,而不同时段的干扰部分因互不相关,会趋向于正负抵消,对齐累加的段落数越多,则干扰被抑制得越多,码片幅度被放大得越大。


说了那么多,简单来说这位女生所做的,就是通过某种算法和设备,在没有通过正式渠道获得译码器的情况下,找到了这种规律性。简单来说,如果北斗是个人的话,她所做的,就是发现了“北斗”这个人的特征,从而能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将“北斗”找出来。需要提的是,信道编码只是特征识别,与内容加密无关,单是这项研究并不能获取北斗所传播的具体内容,只是能够成功捕捉其发出的信号而已。


高杏欣的学术研究到底算不算是泄漏了国家安全呢?


至此,高杏欣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就可以跟踪利用北斗二代了,但她所获知的东西,北斗商用后其民用信道编码已向相关的生产商公开,而且现在使用的民用短码也并未有意做防破解处理。北斗二代的频率是不能随便换的,但其中的编码和算法等都是可以任意重设的,在将来实际应用时,完全可以做到与GPS的P码一样,重复一次需要267天,那这种靠对齐累加来提取码片的方法就不灵光了。事实上,即使是GPS的民用编码也早已不是秘密。因此,这项研究与安全问题毫无关系,只是揭晓了在没有译码器的情况下,存在破解特定信道编码规律的可能性。


北斗一代除了定位导航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功能,即可以进行数据通信,报道称北斗二代继承了一代的优点,想必这个优点也继承了,而数据通信的安全取决于加密编码体制,这是不同于信道编码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她的研究与此更加无关了。高杏欣的学术研究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北斗在一些波段上覆盖了GPS和伽利略系统,研究北斗卫星信号的编码调制方式可以帮助搞清楚系统之间是否会产生冲突。


这样一个普通的学术问题为何这么多年炒作不断?


这则消息题为《清华女生破解北斗技术送美国》——“清华女生”是备受关注的特定人群,“破解”是一个敏感行为,“北斗”涉及国家战略,而“送美国”不但涉及国别冲突,还透出一股阴谋味道。这样一则题目堪比微小说,也难怪在多年以后被“挖坟”还能引起传播热潮。


然而,虽然此事说穿了只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研究项目,除却有心之人的刻意为之,而在这几年间被反复传播背后,投射出的是北斗以及与北斗类似的一些国家推动的项目的软肋——人们对“北斗”类项目的安全性、准确性还是存在误解和怀疑。


那么,如何让“北斗”更顺利地被人接受呢?这是我们全行业应该携手努力解决的问题。小编认为,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民资加入北斗,拓展北斗阵营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这些企业的创造力,利用重大事件进一步拓展北斗的影响力,消除种种不应存在的误解。这或许是北斗成长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做出突破的。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不要再让这件事活跃在公众的视野。